上网认证 智慧交大

建校拓荒人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6-05 浏览:

“创业维艰,郁郁松樟作证;开山思永,昭昭日月合明。”这是学校南区马鞍山上开山亭的一副对联,记录的是建校初期,学校兴废存亡之际,65位前辈艰苦创业的故事。

1971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上海铁道学院迁江西,成立华东交通大学,后又停止迁校。在学校“一校两分”,前程迷茫之际,65位先期来昌的前辈,毅然选择留下继续办学,他们在昌北马鞍山林场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建校之路。

那时的林场,丘陵连绵,荒草丛生,到处都是尘土飞扬,到处都是砂瓦砾,到处都在施工。没有办公室,他们先是住工房,后又租房;人手不够,老师们就在课程结束后化身工人一起施工;条件十分艰苦,环境异常恶劣,经常停水停电。

当时的王照文是上海交大的老师,在分教研室讨论迁校事宜时,他第一个报名到华东交大打前站。想不到这一表态,竟与华东交大结下不解之缘,来到马鞍山下,一干就是30年,直到退休。

作为最早一批的教师,他参加了华东交大第一次全国统一招生,负责建校“工艺设计”中机械系和实习工厂金工车间的设计、征用土地、工地迁坟、机电系筹备等筹建工作,并以华东交大职工的名义,发表了学校历史上第一篇论文。

杨福运毕业于同济大学,1974年调入华东交大,开始了全新的职业生涯。在“一校两分”时,身为上海人的他,毅然选择留了下来,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1975年,学校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杨福运在基建组上班的同时,开始给学员们上课。1979年学校成立建工系,当年就招收了本科生,开始因为教师不足,哪门课程缺人,杨福运就上哪门课,两年后,他离开基建组,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教学任务主攻《结构力学》这门课程。

为了把课教好,杨福运下了不少功夫。每次写完讲稿,他都会对着录音机讲一遍,然后边做家务边听自己的录音,甚至晚上塞着耳机入睡。正是凭着这股踏实劲,杨福运不仅获得了学校第一届讲课比赛的第一名,还获评学校第一个“全国优秀教师”。他任教35年,教过的3600余名学生中,出现了多位行业的精英翘楚和业内的领军人才。

65人拓荒人中,干部36人、教师23人、工人6人,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2人,专科学历的11人。正是因为有了老一辈先贤的筚路蓝缕、星火寻梦,我们才在荒草丛林中,创下了3000亩巍巍学府,学校才从原来的“四系一部”,发展成为今天的集本硕博于一体的完整育人体系。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华交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责任编辑: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