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华东交通大学50周年校庆·第4届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环境影响青年学者论坛

时间:2021-09-30 09:35:54  作者:  发布者:邱光应  点击:

2021年9月25日,第4届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环境影响青年学者论坛在华东交通大学北区图书馆圆形报告厅召开。本次论坛由华东交通大学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研究所共同主办,旨在为推动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及噪声研究的发展,搭建本领域同行青年学者学术前沿的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的14位从事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研究的青年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涵盖:轨道交通振动噪声预测方法与预测模型、轨道交通振动噪声评估方法与相关标准、轨道交通振动噪声传播规律与控制措施、轨道交通振动噪声测试技术、轨道交通车内振动噪声问题、轨道交通轮轨振动噪声问题、地铁车辆段上盖振动与噪声、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及二次噪声问题等。来自56家单位、近300余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研究生报名参会。

开幕式上,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刘林芽教授向各位参会人员致欢迎辞,肯定了论坛举办的意义,并预祝论坛成功。开幕式由华东交通大学冯青松教授主持,报告共分4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韦凯做了题为《120~250km/h速度级市域快线高分子材料减振轨道(刚度)的科学设计方法》的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轨道减振垫刚度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提出了减振垫刚度老化的预测和长期监测的方法和技术。中铁设计轨道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丁静波做了题为《面向振源的轨道无缝化减振降噪新技术突破》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一系列面向振源减振降噪的创新措施,并对自主研发的小号码可动心轨辙叉道岔、小半径曲线无缝化成套技术进行了展示。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辛涛做了题为《装配式减振轨道力学性能的理论和测试研究》的主题报告,借鉴高铁经验,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建造技术的不足,重点展示了装配式减振轨道的数值仿真、试验测试和工程实际应用情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何卫做了题为《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列车环境振动影响研究》的主题报告,通过分析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噪声振动传播的规律,预测方法和控制措施 ,并结合现有工作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结论和建议。

第二场报告由北京交通大学马蒙副教授主持,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张献英做了题为《轨道结构噪声辐射特性及工程应用模型》的主题报告,分别介绍了钢轨、轨枕的声辐射-特性及其工程应用模型,以及道砟的吸声对钢轨和轨枕声辐射的影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环工院总工程师张良涛做了题为《市域铁路噪声源强识别及噪声控制》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市域铁路噪声源强识别、既有降噪措施及效果、综合降噪实验及效果;重点展示了市域铁路新型近轨声屏障工程应用成果。华东交通大学副教授刘庆杰做了题为《轨道交通振动噪声智能监测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团队研发的振动噪声智能监测设备的特点和主要功能,以及智能监测系统在典型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场报告由西南交通大学韦凯教授主持,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马蒙做了题为《地铁列车振动源强不确定性分析》的主题报告,通过分析车轮磨耗、钢轨磨耗对振动源强影响,分享了自己对振动源强不确定性的五点展望。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厚贵做了题为《从环评角度看市域(郊)铁路振动及噪声控制的几点研究方向》的主题报告,通过对一些城市区域的振动源强测试,详细讨论了振动及噪声的影响因素,不确定性以及技术发展趋势。长沙理工大学王力东老师做了题为《地铁车致隧道与土体随机振动的时频混合计算方法》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虚拟轨-隧相互作用力时域和隧道-土体随机振动频域-波数域的计算方法,并对MDST、 MCST两算法进行了比较。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邹超做了题为《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环境振动预测方法》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基于阻抗模型和考虑土-结构耦合的上盖建筑振动预测方法。

第四场报告由同济大学张献英教授主持,西南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韩健做了题为《嵌入式轨道结构特点及性能》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嵌入式轨道特点及性能,展示了团队试验及仿真研究成果。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伍向阳做了题为《轨道交通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及控制》的主题报告,阐述了轨道交通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及控制方法修订的必要性及修订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强化噪声源控制技术要求及噪声预测关键参数。同济大学助理教授孙文静做了题为《隧道内地铁车内噪声特性分析》的主题报告,从轮轨声源特性及车内噪声传递路径角度出发,对隧道内不同轨道线路上运行的地铁车内噪声进行了分析。

为感谢演讲嘉宾的分享,主持人分别为四场报告的演讲嘉宾赠送了荣誉证书和华东交通大学50周年校庆纪念品。

在报告过程中的提问环节,参加论坛的同行、学生与演讲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参加网络直播讨论人数超过8700人次。


   

责任编辑:邱光应


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

公众号:华交国重

©版权所有

电话:0791-87045167 邮编:330013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东大街8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