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理论家,国家一级昆曲演员张卫东先生做客第476期孔目湖讲坛,为听众带来一场题为《汤显祖与昆曲传奇< 牡丹亭>》的讲座。

元明文化使昆曲发展
“崖山过后无中国。”南宋没落,元朝执政,南宋的音乐作品流落民间,故而此时元曲开始盛行。“元朝时创造的文学作品最接地气。”张卫东介绍道。元朝时文人不愿局限于口语化创作,于是在口语创作中加入了诗词元素,这便是元曲的诞生。它是继唐诗宋词之后,经过15年演化而成的口语化诗词创作。
“元杂剧的诞生处于中国文化的分割点。”当时北方被蒙古族统一,南宋偏安一隅,故而北方元杂剧如山水泼墨一般注重写意,而南宋词则细腻婉折,戏曲故事多以爱情、永恒的主题为主。因中国文化讲求完美,所以南戏的舞台故事、戏曲故事多以大团圆为结局。
到了明初,戏剧发生了十分明显地变化。此时戏曲内容不再以爱情为主,而是着重于讲述惩奸除恶、历史故事、忠孝节义的故事,宣传伦理道德观念,教化老百姓,其中以《琵琶记》为主要代表。到明中叶以后,民众思想被打压,昆曲创作进入一个“无奇不成戏”的时代并被搬上舞台。

宦海沉浮促传奇诞生
“汤显祖处于一个心学盛行、理学衰落的时代。”张卫东如是说。据史料记载,汤显祖身长不足五尺,在北京居住多年,结识多个北京文人,并在国子监应职,后转通州,又到遂昌做知县,由于在政治上没什么作为,便回到老家专心创作。汤显祖诗文戏曲写得好,却不被当时的艺术家欣赏,有政治谋略却不被重用,从他的戏文故事中便可看出,他有着“屈夫子精神”,有政治抱负,希望被朝廷采纳意见。几次宦海沉浮使他得到创作的资本,以此写下昆曲传奇。
“戏曲的舞台就是政治的舞台”,张卫东解释道。《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以转世轮回的故事将杜丽娘、柳梦梅等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人物描写多是影射化身,如塾师陈最良便是一个照本宣科的理学代表人物,而《牡丹亭》的死而复活的结局在昆曲中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大团圆正体现了中国人精致和雅致的心理。

顺其自然传昆曲艺术
“宁愿站着死,不愿躺着生。”生老病死有年限,艺术也有其历史使命,当代有当代的欣赏标准。张卫东强调,古人之事有今人所不能及的地方,今人不应以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它是精华还是糟粕。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如果一味地将新生事物注入古代昆曲中,昆曲便会发生“基因突变”,成为沾染了古法的新创作。
“只要昆曲完成历史使命,便不再需要发展创造。”张卫东认为,昆曲在完全文言的环境中被创造出来,已经达到了它的艺术饱和点,它曾经辉煌过,并完成了历史使命。相对于汉字来说,戏曲、诗词一类的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枝节,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昆曲演出展示给后世即可。
“舞台是小天地,人生是大舞台。”讲座最后,张卫东勉励现场听众,面对中国无止境的学问,大学生应永远追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摄/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