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下午,武汉大学明星讲师、华语辩坛传奇辩手、湖北卫视《非正式会谈》主持人陈铭先生做客孔目湖讲坛,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辩论的时代特征与风格流变》的精彩讲座。
辩论的起源发展和备赛方法
“历史上争吵的声音越大,思想的高度就越高。”陈铭说,辩论最开始起源于吵架,再加上人们愿意观看吵架的围观特性,就有了辩论“围观吵架”式的基本雏形。后来,辩论双方为了控制好“吵架”的场面,又给吵架双方制定了一定的规则,并加以文明的框架,才逐渐成为比较规范的辩论场合。之所以西方“希腊三杰”和东方“诸子百家“时期所代表人类文明达到的思想高度,后世难出其右,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时期都存在着一个良好的辩论环境,先贤们不断地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对其加以总结并赋予意义进行传播。在传播思想的过程中,他们同他人不断地争辩又使得自身所倡导的思想体系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在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全面的质疑之后,最终磨砺出后世难以企及的思想文化高度。
谈及武汉大学准备辩论赛的流程,陈铭介绍道,在拿到辩题后的七天准备时间中,32到40名队员分成“主力”、“陪练”、“智囊团”三个部分,其中,“主力”代表辩论队参赛,陪练和智囊团负责和主力队员一起准备材料以及进行练习赛磨合。随后就进入查资料环节,首先重点查询辩题中的名词以及表意模糊的地方,然后再是紧扣观点查询相关资料,一般来说,一场比赛下来,他们大概要查阅十五本书籍,九十篇论文左右的信息量,以此来了解历史上所有人看待此类问题的方法、各流派的思想。资料备齐后,辩论队会举行10到15场左右的练习赛,经历反复的磨合和练习,基本所有主力队员已经训练出流程化的反应。可以说,武大对辩论赛的准备,近乎一场学术活动。
辩论的流派划分及理解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辩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陈铭说道。在一次与马来西亚的胡渐彪和台湾地区的黄执中的交流中,他逐渐意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辩论风格差异及其成因。
与大陆对辩论更加看重立论的厚重不同,马来西亚的华语辩论圈更看重“辩”,经常以短逻辑为主,且逻辑“嗅觉”敏锐,在辩论场上主要表现出短兵相接、针锋相对的风格,因此马来西亚的队伍在攻辩环节中有着极大的优势,经常能够痛击对方弱点,让对手猝不及防而疲于应对。形成这种短平快的辩论风格,与马来西亚华人种族占比少、中文书籍资料缺乏有着很重要的相关性,当地华人的辩论主要是为了在议会中对更多的政治权利的争取,故而在辩论赛的准备过程中,马来西亚的辩论队伍更看重对语言的回应速度,也更倾向于逻辑的简短化。

台湾地区的辩论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台湾的队伍更注重对主体视角的转移,即通过塑造一个情境将其所激发出来的感性力量来对抗辩论所限定的理性框架,由此常常在结辩的过程中达到力挽狂澜、一举定乾坤的效果。这种风格的成因和台湾地区的辩论很大程度是与竞选演讲是息息相关的,黄执中曾经也为马英九写过演讲稿。在这样的环境下,台湾地区辩论风格倾向于“讲故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同的流派对辩论的理解不同,根基上还是土壤上的差别。”陈铭总结。但同时,近年来的随着民间辩论比赛的发展,华语辩坛各流派风格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了明显的融合。其中,融合得最成功的代表性队伍就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由于新加坡集中了大量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三地留学生,故其队伍能够持续高水准发挥。
讲座最后,陈铭希望在当今各种类辩论舞台都开始发展、更多的辩论机会向公众开放的情况下,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辩论的行列中去。(摄影/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