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认证 智慧交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大要闻 > 正文

揭开历史迷雾 古稀老人讲述蒋介石其人

作者: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07-05-17 浏览:

  翻开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一些人物总是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他们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对于众说纷纭的蒋介石,今天我们又该怎样去评判他的功过是非呢? 
  5月16号晚,第154期“孔目湖讲坛”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先生,他带来了一场题为“蒋介石其人”的精彩讲座,为我校师生拨开历史的迷雾,解析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


  新华社的一名记者曾经问杨教授,如果说要他用几个字评价蒋介石,他会怎么说。杨教授这样答道:“要用简单的几个字评价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做不到。但可以用三句话阐述我读完蒋介石日记的心得:一、在中国近代史上,蒋介石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二、在中国近代史上,蒋介石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三、在中国近代史上,蒋介石是一个有功也有过的历史人物。”
  杨教授认为,研究蒋介石是发展历史科学的需要,另外,基于我国统一和发展的现状,研究蒋介石对于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蒋介石
  蒋介石生于1887年,卒于1975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曾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长、国民政府主席、南京总统府总统等职位,是国民党党、政、军的领导者和决策人。在他的一生中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表现出他自身所具备的民族主义倾向。
  蒋介石青年时曾经在保定军官学堂学习过。有一次,一位日本军官拿着一堆泥巴走进教室,说那时的中国正如那一堆烂泥,而中国人正如烂泥里成千上万的细菌。蒋介石当即走向前去将泥土扒开,拿出其中的一小块说,日本正如这一小块烂泥,日本人也正如这一小块烂泥里的千百万个细菌。杨教授认为,蒋介石对日本教员侮辱中国行为的抗议,正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怀。
  另外从蒋的日记中,还可以发现蒋介石对英美等国的一些立场。蒋介石在苏联的学习阶段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此对苏联有一定的好感,他认为苏联的领导人和中国的农民一般和蔼可亲。但是当蒋介石提出想以库仑为根据地入驻北京取得全中国的统一时,因为涉及到苏方的利益,苏联坚决反对。蒋在日记中深有感触地写到:“你不要看有些人说是你的盟友,但是他考虑问题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由此,他写下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想法。
  二战期间,英美等国多次想干涉中国的内政,都被蒋介石回绝了。他对英帝国在香港的统治尤为不满,针对“五三惨案”,他在日记中写下了“五月三日是国仇”。当时在位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要求蒋交出战区指挥权给美国人,蒋坚决不同意,为此跟美国埋下了深刻的矛盾。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并非是一个没有爱国情节的唯命是从的人。那么为什么我们只能称蒋介石为民族主义者呢?杨教授回答道:“那是因为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统治中国期间,因为“不抵抗政策”等消极方面的因素,给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历程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蒋介石对中华民族的两功与两过
  蒋介石的一生功过是非众说纷纭,杨教授集中阐述了其中的两功与两过。他的功劳具体体现在:第一,于中原大战中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混乱局面;第二,他领导国民党、国民政府开展抗战救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对外抗战方面,蒋介石始终坚持统一战线不能破灭的主张,国共两党的合作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这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向前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二战期间,蒋介石对弱小国家的政策也是正确的,他坚决支持朝鲜、越南独立和印度自治,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蒋介石一生所犯下的过错,则集中体现为他针对中国共产党所发起的“十年围剿”和于1946-1949年发动的反人民内战。这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同时就蒋介石本人而言,杨教授认为他在自身修养和思想、性格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表现为好色、暴躁、孤僻、任性、多疑等五点。但蒋介石又是一个能够针对自身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的人,他坚持写了57年的日记,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过错,以求逐步改进自身的品行和修养。
  讲座中,杨教授就学生和老师们的疑问进行了解答。讲座结束后,讲坛工作人员向杨教授送上了鲜花,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摄影:詹前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