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网认证 智慧交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大要闻 > 正文

杨朝明畅谈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08-06-20 浏览: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他的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武大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朝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中华文明中焕发出璀璨绚烂的光芒。然而在近代历史上,自鸦片战争叩开清政府大门的那刻起,一股怀疑儒家文化和孔子文化的思潮便应运而生,继而在后来的五四时期出现了“打倒孔家店”这一说法。时过境迁,在最近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重新审读孔子文化及其思想体系成为了新时代下中国的必然选择。

  6月19日晚上19:30,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教授做客第190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的精彩讲座。

  孔子思想与历代社会

  讲座伊始,杨教授就分析了文化、孔子文化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说,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一切成果,而孔子文化作为一种人文文化,它的概念应该大于儒家文化。如果把文化分为三个层级的话,孔子文化属于底层文化----即哲学文化。而这层文化,主要涉及的是伦理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等深层次的概念。 
                       
  “礼学”、“仁学”、“中庸”是孔子文化的核心思想:孔子思想产生之初,关注最多的是“礼”,即周礼。孔子名声日隆,从学弟子众多,都在于他对周代礼乐的精深造诣。这时期,孔子谈论最多的也是周礼,他所念念于怀的,是怎样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孔子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他到处推行自己“礼”的政治主张,企图改造社会,但处处碰壁,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他越来越多地提到“仁”,议论“仁”与“礼”的关系,孔子“仁”的学说得到了充分拓展和完善;进入“知命”之年以后,孔子的人生境界逐渐提高,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佳境。他晚而喜《易》,作《易传》,对哲学思想进行了具体阐发,“中庸”的方法论观点臻于成熟。

  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后,周游列国,希望诸侯国君能采纳自己的主张,历时十三载,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最终没有一个诸侯国君采用他的主张和学说治理国家,孔子可谓生不逢时矣。孔子在自己的主张得不到采纳后,就返回故里,著书立说,辛勤育人,他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传世伟业。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几百年后,儒家学说,竟然成了统治阶级独尊的治国理念,传承了两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为圣人。

  东西文化碰撞后中国的立足点

  中国的近代史写满了屈辱与不甘。在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势衰微,罪在文化吗?杨朝明指出,其实很多人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良的东西,能做到拒绝就可以了,全盘否定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杨教授解释说,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的落后是众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并不能把所有罪名归咎于文化。

  孔子文化及其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深远,而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利用儒学?统治者之所以利用儒学恰恰说明他们认识到了儒学的天然合法性。而儒学的天然合法性恰恰呈现在被解读被利用甚至被遮蔽之中——不管被何种主体如何解读和利用。

  杨教授说,一个自信的民族必须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是一个有自己文化立足点的民族。孔子文化及其儒家精髓承载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只有把这种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精神,并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立足点,一个民族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文化意义中的人文素养

  中国古代就有了人文教化传统。人生八岁,王公庶人子弟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年十五岁,贵族子弟,民之俊秀,都要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而书院制度,科举制度在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同时,对提高民众的人文素养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孔子思想体系中所倡导的大同思想、博爱思想、仁爱的思想都是一个和谐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人文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可能立竿见影,一种思想只有细细研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优良之处。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慧,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孔子的和谐思想确实值得我们挖掘、借鉴和弘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