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认证 智慧交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大要闻 > 正文

价值哲学与现实生活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09-10-28 浏览: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在三字经里传送千年的话语一直都统治着中国人对人性善恶观念的思想。然而在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人之初,性本恶”的思想正挑战着人们对人性善恶的传统价值取向。那么,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呢?这一问题就涉及到价值哲学的范畴。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人伦价值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可以说就是一部伦理政治哲学。近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价值论成为了当代中国哲学界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并且这方面的理论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0月26日晚7:00,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教授应邀做客我校第22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呈现了一场题为“价值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精彩讲座。李教授长期从事价值论的研究,讲座当晚,他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概述我国思想理论界关于价值论研究的背景和过程,梳理了价值论研究的主体问题,并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讲述了价值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价值问题就是好坏的问题

  价值一词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在改革开放以前,价值只是指经济学的概念。但现实生活中,价值问题是人类已生俱来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德顺解释说,价值问题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就是好坏的问题,从人类初始,人类在思考与实践中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福与祸都是价值选择的问题,这也就形成了人类最初对于价值的意识形态。然而,价值在哲学上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却经历了两千多年,最早人们研究的利益问题、道德问题,审美问题等都散落在各个学科,直到20世纪初,价值理论才真正成为哲学基础理论的一个分支。

  那么哲学基础理论是些什么?至今哲学基础理论就三大块:存在论,意识论及价值论。李德顺解析说,存在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存在”、“世界是否存在”、“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意识论则研究“世界的存在与不存在,人们是否能够以及如何知道”的问题,通俗说就是人们能不能够把握,怎样把握世界的存在。随着存在论及意识论的探讨,价值论于20世纪开始出现,“世界的存在对人而言意义如何”也就成了价值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而意义一词正是价值的概念。人类一直都在追求真理,真理代表事物本来面目和规律,但人类行为并不因事物的存在和本来面目而决定,而是由人自身发展的价值选择所决定。

 

 

  价值应以主体为尺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小马要过河,一旁的松鼠提醒说水很深不要过,自家的好多兄弟都在过河时被淹死,而旁边的老牛却说水很浅只到膝盖,小马很困惑,究竟水深还是浅。最后,小马自己过了河,发现水很是浅。这个我们熟悉的故事最初的结论是实践出真知,但真知是什么呢?李德顺回答说,小马问的水深不深的“深”不是是客观描述概念,而是价值概念。价值概念与事实是不同的。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世界本身就是存在的,人类的生存意义也不只是获取真理,知道世界本身的存在的事实,而是在获取真理后为自己生活的需求、发展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就是价值的选择。人类文明也不只是知道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建立起来的,人类还得根据自身发展的规律办事,这一规律是人的主体尺度,也就是人的价值尺度。

  对于好坏、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其都有不同的标准。所以当人们评价一件事物好坏时,只是各自对人性的一些评价,只代表说话者各自的立场、趣味及评价。有时事实与真理没有可争的,事实存在不因人而异,但价值却不同,他一定因人而异。李德顺说,价值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的统一。我们在评判一件事物好坏时说的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事物与说话者的关系,一切好坏都是主体性的。价值不是事物固定的属性,而是人居于主体地位的必然的普遍的关系现象,事物本身没有好坏可言,善恶也不是人的固定属性。

 

  面对多元化坚持主体性

  在哲学领域,有人主张哲学不说“人话”,即哲学应要代表宇宙说话,说普遍的、永恒的、终极的知识与真理。李德顺表示,人非上帝,不可能说永恒的真理,他主张哲学回归人的本位。人类就是在不断的认识与探索中前进,没有终结与止境。李教授把这叫做“说人话的主张”,“说人话”就是承认人作为主体对自己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李德顺举例说,时下兴起的“环保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如果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指单纯的资源掠夺那应该反对,但是,人绝对不能忽略人本身来思考问题,人类是中心不是存在论的问题,而是价值论的问题。人要用自身眼去看,脑去想,就不可能不以人为中心来思考问题。所谓“环境”就是“环人之境”, 保护环境的结果最终还是保护人自己,这些都已存在中心论的观点。所以,人不可能脱离人为主体的事实,我们不应否定人作为中心的事实来标榜所谓的“人与动物称兄道弟”,而应思考人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然,所谓的应不应该都是价值上的问题,凡是价值问题都应先确定主体。但是现实世界里,真理往往都是一元的,而价值却是多元的。李德顺说,承认价值多元不等于主张政治多元,任何一个主体本身都不能主张多元,在十字路口上朝哪走的人都有,政治不是一元的,人类历史也不是一条路而来的,选择应有不同方向,谁都没有权利和能力规定所有人都往一条路走。我们只有承认价值多元这一事实,接下来才能做选择,才能决定往哪走。可一旦选择,就应坚持走下去,这就是“面对多元化,坚持主体性” 原则。面对价值的多元,有人想统一,李德顺表示,价值的统一是多元之间的和谐,而非单一。马克思说,不能要求大地上都开一样的花朵。真正的统一应是“普遍性特殊化”,“特殊性普遍化”,也就是在价值问题上充分尊重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把充分尊重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当作普遍原则,把大家一致行动的原则放在特定的场合。总言之,价值问题应充分考虑主体,从主体立场出发,尊重普遍价值,尊重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摄影/谭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