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在为应聘、求职而奔波的毕业生来说,择业、就业的时节是一段难忘且紧张的日子。他们背负着来自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以致心理困惑、倍感迷茫。引导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调适心理困惑迫在眉睫。3月16日晚,我校2010年首期“心理沙龙”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举行,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汪立夏,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我校大四毕业生代表周蕊芬等应邀出席,通过嘉宾、主持人及现场观众互动的形式,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为现场观众的就业困惑指点迷津。

摆正心态 积极应对高压力
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了13%,创下了200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今年毕业生突破630万,较上一年增长19万人。
面对毕业时未来的抉择和激烈的竞争,周蕊芬也同样感觉有压力。但据舒曼分析,压力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类,并不一定是坏事。舒曼举例说,如果身边很多人考研成功,自己感觉有一定的压力,这是来自攀比心理的影响;面对凶猛的老虎,人们感觉有压力,这是来自环境的影响。这些压力并没有简单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自己要保持积极的状态,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汪立夏则从社会的角度剖析了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问题。他说,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工作,所选择的职业可能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但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能获得全面满足时,大学生应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心态对待就业。
专业冷热 不能一锤定终身
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意义上讲,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的结果。对于此,周蕊芬表示,所学专业和就业选择并不冲突。现在她所学习的专业,也并非报考时的第一志愿。但她从丰富的实习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一定固定在现在的专业领域,而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发展。
汪立夏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主要是许多同学并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专业,而普遍存在着单纯追捧“热门”而逃避所谓“冷门”的结果。他结合几年前会计专业因其“火爆”而出现毕业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指出,在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大背景下,不存在绝对的专业冷热。今天的冷门,也许就是明天的热门。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所学的专业,平和地对待专业就业。
尊重选择 正视“蚁族”和“蜗居”
汪立夏表示,大学生的先天素质、家庭教育、文化传统、时代潮流、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择业的多元化。对于选择的多元化,汪立夏说,选择选择、选而不择、择而不选、就为选择;择业、就业过程中,要想你所想、择你所择、做你所做、成你所成。他强调,若真是自己所选择的,就坚持做下去。无论大学生做出怎样的决定,只要是顺应了自我意愿,就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择业方式都能够造就很好的事业者。
针对“蚁族”、“蜗居”等群体现象的存在,汪立夏认为,这对于部分毕业生而言,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清晰地看清自己,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更好地进行择业。蜗居恰恰是为了豪居。
舒曼则建议,大学生要正视“蚁族”、“蜗居”等社会现象。我们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并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就业心态。只有找到了平衡点,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