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认证 智慧交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大要闻 > 正文

看风口浪尖曹操墓 刘庆柱解读曹操高陵是与非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0-04-15 浏览:
  在2009年的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发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最终确认,认为是魏武王曹操高陵。这一新闻成为时下大街小巷的热议话题,一时众说纷纭。曹操高陵确认无疑吗?一拨拨的质疑,一次次的回应,从“魏武王”谥号的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围绕“曹操墓”的真伪,已发酵成各方关注的社会事件。
  “曹操墓”会否成为考古界的“周老虎”?一项学术界的判定为何会引发强烈的公众信任危机?“曹操墓”的重重质疑孰是孰非?
  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做客第23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话说曹操墓--考古发现与确认”的精彩讲座。刘教授从容、诙谐的演讲风格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曹操墓缘何引争议
  讲座伊始,刘庆柱简短地介绍了一下曹操及其生平。曹操是“三国”时代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他结束了东汉晚期的社会崩溃局面,开创了 “魏蜀吴”的“三国”格局,奠定了司马氏代魏之后统一国家的历史。已有的考古发现证实,曹操所创立的都城(邺城遗址、魏晋洛阳城遗址)与陵墓(曹操高陵、魏晋帝陵等)制度对“三国”乃至两晋南北朝产生重大影响。
  谈到曹操墓的发掘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的原因,刘庆柱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曹操这个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刘庆柱说:“曹操既是历史人物,也是文学人物,历史上是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文学中被戏剧化成大奸雄,又好又坏。通过文学作品,家喻户晓,因此该墓葬被发掘之后,大家就非常关注。 ”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大家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曹操墓是突然间发现的。发现以后,接着有经济学家预示言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这让不少人联想到一些公信力的问题,比如过去的“周老虎”、“躲猫猫”等问题,从而把一个学术问题给社会化了。
  “墓葬是认识古代的时空隧道”
  刘庆柱指出,墓是另一个世界的房子,是人生前的缩影。墓葬折射出了墓主人生前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制度。一言以蔽之,“墓葬是考古人认识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时空隧道”。墓葬内物品的组合关系也十分重要,墓内人或物的不同位置体现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本次发掘的西高穴大墓就体现了很多重要信息。其中的墓葬形制具有东汉晚期至三国时代的大墓特点:斜坡墓道,甲字形墓葬平面形制,由墓道、前室、后室、四耳室组成砖室墓,墓室攒尖顶。另外,该墓葬还出土了具有东汉时代晚期特点的遗物:东汉五铢、陶俑、陶鼎、陶灶、陶案、陶罐、耳杯、画像石、青瓷器、帐钩、铁镜、漆器、金银玉石饰品等。

 

 
  曹操墓地铁证无疑
  刘庆柱说,在考古学界,判定一个墓葬归属的最基本依据有两条,第一条是看墓所处的时代,第二条是看墓地的地理位置。本次在西高穴村发掘的东汉大墓,之所以被确认为魏武帝曹操的陵墓,与这两点密切相关。
  “这个人的身份要是王,王的墓穴要在邺城附近,因为邺城是魏王的王都,帝王死后都要埋在自己的都城旁边(例如朱元璋、永乐帝等等),这就是证据。”发掘的西高穴大墓时代为东汉晚期、等级为诸侯王墓,按照传统帝王埋葬于都城附近规律,东汉晚期这里是魏王国都,当时国王墓葬只能是魏王,那时魏王只有曹操一人。
  被作为关键证据的,还有墓中出土的8块刻有曹操封号“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和石枕,显示墓中一些陪葬品为曹操生前用品。墓中一具被鉴定为年龄在60岁左右的男性骨骼,被认为是曹操的遗骸。
  “除了出土文物,《后汉书》、《魏书》等历史文献的记载,都能在这座安阳古墓里找到对照。此外,陵园的等级等方面,都指向是曹操墓。”刘庆柱说,尽管此曹操墓规格不小,但却简朴很多,这与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薄葬制刚好得到了印证。



  对曹操高陵的“质疑”的“释疑”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刘庆柱选择用科学事实来推翻这些所谓的“业内人士”的“科学理论”。有人声称:“没有出土墓志或哀册是此次挖掘的最大‘硬伤’!”,刘庆柱回应说:“因为墓志铭到魏晋时期才出现,又怎么会出现在东汉晚期的陵墓里?”
  又有人说,曹操墓中没有出土墓志铭,因此就认定证据不足。刘庆柱说这就好像说现代人一定要穿西装那样,并不是反驳的充足证据。我们现在见到出土年代最早的墓志铭是北魏时期的,在辽宁,以及南方出土的南朝刘宋的墓志铭,北魏和刘宋距离曹操死亡时的年代都200多年了,他那个年代就不流行墓志铭。所以曹操的墓里必须没有墓志铭。
  至于曹操身后采用薄葬的方式,刘庆柱说这并非曹操独有。“其实古代很多政治家都是薄葬的,比如汉文帝刘恒、汉光武帝刘秀也是要求薄葬的。曹操是建安13年要薄葬,建安25年去世的,他要求薄葬的时期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形势的需要,大量的钱要用于战争,所以我认为薄葬是因为当时的条件所限。”
  刘庆柱表示,网民的质疑反映了人们对科学的探究,是好事。“曹操墓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老百姓提意见、质疑说明我们对这个东西宣传不够、解释不够、普及不够。因为观察角度不一样,老百姓给我们提示一些东西能够加深我们的思索。” (摄影/唐施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