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的近代史,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更是一个‘政商化’的过程。商人成为近代史重要的一股力量,他们既促进了社会前进,也绑架了政府,成为凝固的既得利益集团,导致了官僚体系的腐朽。”
11月17日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导冯筱才教授做客我校第347期孔目湖讲坛,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政商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变迁》的讲座。

政商化的历史过程
“虞洽卿是近代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他在历史教科书上被抹去了,他既是商人,又参与革命党,与国、共两党都很有关系,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讲座伊始,冯教授将民国时期的江浙商人虞洽卿和蒋介石早年的发迹结合起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政商结构演变的历史脉络。
虞洽卿是浙江首富,与蒋介石是老乡,他曾出资支持革命党,派人保护同盟会陈其美等人的安全,捐款解决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后被任命为江苏省兼上海市财政委员会委员。商人参与政治,是近代以来很重要的一个现象。那为何会出现政商现象呢?冯筱才说,商人与政府官员联合的现象古今皆有,从专门为皇家采购的“皇商”,到官员经营产业的“绅商”,再到近代参与政治的“政商”,从未断绝。晚清以来,战争频繁,增加了军费的负担,政府官员便与商人合作,早期的左宗棠与胡雪岩合作便是典型例子。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各自为阵,军阀们为了求得军费保障,更加大了与商人的合作,许多商人也摇身一变,成为政府内部的要员。

至1940年之后,政商的结合越来越凝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国民政府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庞大,难以撼动,许多高官们与商人勾结,开设工厂,垄断资源,谋取暴利,以至于出现了“四大家族”这样的既得利益阶层。
冯筱才认为,国民党政权的迅速瓦解,与这种政商关系的凝固有着极大关系。“既得利益集团绑架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趋于崩溃,百姓生活愈发困窘。蒋经国曾赴上海‘打老虎’,但打来打去,最后打到了自家人头上,不了了之,可见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已深入骨髓。”
但他同时认为,在1949年后,新中国虽意识到政商结合所带来的不良问题,但其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法——彻底消灭私营工商业,以此断绝商业和政治勾结。这样的体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社会僵化,经济枯竭,发展停滞,普通民众的生活都难以保证,不得已上世纪末,再次放开民营经济。
政商化的结果及解决方法
冯筱才认为,政商化有利有弊。
由于时势需要,有些问题有了商人的结合才能解决,但也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比如政治制度、市场扭曲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政商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获利方未必是政府或商人,它不仅导致行政腐败,社会经济泡沫化、法律架空等法制问题,间接地导致因社会不公而民怨四起、地方上动乱不安,最终使得国家社会秩序不规范。
冯筱才表示,政商结合不是寻求一般的利益,要解决该问题,必须将政治与商业切分开,只有建立法制的政府,形成完善的监督政府制度,才能把商人和政府官员的往来定在合法来往的范围之内,不出现钱权结合的现象。
冯教授最后提出,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于:一是要官商活动被置于有效的法律监督之下,二是保障合法利益和禁绝非法暴力,三是需借鉴港台和国外经验防范商业贿赂,四是制定完备的舆论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