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我校师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收听收看全国两会开幕盛况,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热切关注全国两会新动态和热点话题,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徐长节: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召开的重要会议,对我们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和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华东交通大学将以最新获批建设的山区土木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新起点,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作用,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华交篇章。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带头人、教务处处长徐玉萍:过去的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展望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充满机遇。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我们将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积极适应教育改革趋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心理教育中心主任舒曼:每年全国两会,“心理健康”都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今年也同样被高度关注。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跟随着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而成长,我欣喜地看到,国家站在“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高度,站在建设“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宏观角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立法保障到科技赋能,从资源下沉到全民参与,唯有构建起“防未病、治欲病、愈已病”的全周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才能让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轻装上阵。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张祥志:全国两会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关乎“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科技人才的最新举措、民主法治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都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我将认真学习领会全国两会的会议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党建思政和教书育人工作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建学院辅导员黄伟豪:全国两会的召开,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言传身教中,弘扬教育家精神,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引导、教育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守初心,在知行合一中勇担使命,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交通学院2022级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高雪山:全国两会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活力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会议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议题,特别是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让我备受鼓舞。作为轨道车辆智能运维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深耕轨道车辆智能运维领域,聚焦故障预测、健康管理等核心技术,提升运维智能化水平;探索人工智能在轨道车辆中的应用,助力数字机车的快速发展;提出自主创新方案,提升行业竞争力,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杨语嫣: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我从“新质生产力”中读到了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从“人工智能+”中学到了未来产业发展,更从“10000+建议”提案中看到了一条条务实建言。我深刻感受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奔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坚实。我也将主动在调查研究中“深学”,在研究问题中“深入”,在检视剖析中“深思”,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拥抱科技创新,迎接现代化挑战,将专业所学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抓住时代机遇,争做“十四五”到“十五五”的历史见证者、实践参与者与未来创造者。
信工学院2023级人工智能专业3班何思晨:作为一名人工智能专业的大学生,我深刻体会到今年全国两会中“培育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与“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等议题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联,这不仅启示我们在技术探索中要勇于创新,持续探索,也指引着我们将技术融入社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动,推动AI技术在文化传承、教育普惠等领域的深度赋能,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国际学院2023级会计(CIMA)专业二班吴璟雯:我注意到这次全国两会政府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出了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创新的政策,我感到无比鼓舞,也期待通过这次全国两会,能够推动更多政策的落实。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经济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将勇于承担责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