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院士一生不畏艰辛、执着追求、潜心科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攀登杂交水稻研究的高峰,用行动践行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赤诚初心和使命责任。
5月24日,校党委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要求学校各基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点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内涵。各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学习袁隆平同志的先进事迹结合起来,深入学习领会袁隆平同志的宝贵精神,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要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党风与作风建设专题学习的重要内容,对照袁隆平同志的先进事迹,汲取强大精神力量,持续深入推进党风、作风建设;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专题宣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公益放映电影《袁隆平》,创作歌词《永远的种子》,组织学习英雄事迹……我校师生用多种形式深切悼念和缅怀袁隆平。

我校学生观看公益放映电影《袁隆平》,学习袁隆平事迹。

我校艺术学院学生陈珂原创歌词《永远的种子》。
机电学院教师 刘燕德:2009年刚来交大工作,主持执行中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湖南农科院是合作单位,当时有幸去湖南农科院拜访并向袁隆平院士汇报项目情况,袁院士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低调朴素和严谨务实,记得他当时一听说我从江西来很高兴聊起他的家乡并和我合了影,他是一个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伟大科学家,国家栋梁,民族英雄,我们永远怀念他!其实从5月22日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后,我每一餐吃饭时都会想起袁老,是袁老让我们每个人都吃得饱,不饿肚子,袁老永垂不朽!
土建学院教师 雷祖祥:作为科研工作者,袁隆平院士“生命不止,奋斗不止”的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从1973年,袁隆平院士正式宣布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到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笔签名的“告示”。与此同时,袁隆平院士一生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论多么艰苦多难,立志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饰演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学习袁老这种不畏艰苦,淡泊名利,立志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
先进材料研究院教师 胡剑: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同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向袁隆平院士学习,学习他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的崇高风范;学习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学习他创新济民,矢志探索,不懈钻研、严谨治学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理想照耀的一生,他激励着我们后辈爱党爱国,奋勇直前。国士无双,精神永存,沉痛悼念。
马克思学院教师 易修政:这几天看到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沉重。因为在思政课上,我经常讲到袁隆平院士的案例,给学生讲崇尚科学,坚定信念和为人民服务,他都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从他的身上我一直以来都学到了很多,今天送别袁老,更重要的是要把他的精神传承在我们的行动当中。
材料学院学生 韩笑:小时候,他是我们课本上的人物;长大后,他的精神照耀着我们前行。禾下乘凉梦,天下谷满仓,今日的中国,再也不会有涂有饿殍的场景了。我们应时刻怀念,也更应将袁老的精神传承下去,正如袁老所说:人生要像一粒种子,要做好一粒好的种子。这必将激励我们刻苦学习,扎根大地,永远奋斗。
运输学院学生 邱磊:从当初第一次在课本上见到袁爷爷,看见那在稻田里认真观察水稻的模样,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素未谋面,却总能从新闻中获取很多关于他的消息。十年如一日的扎根田间,不畏艰苦,甘于奉献。今天,在缅怀和追悼他的同时,我们更要传承他的追梦精神,用创新和奋斗,书写新的属于我们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