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认证 智慧交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大要闻 > 正文

从历史的角度品经典 程光炜讲述文学经典与当代社会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07-12-27 浏览: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件工艺品,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制造业。而在文学中,文学经典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它不仅代表了文学中最为杰出的部分,也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文学经典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从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从诗歌到小说,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感动、震撼并影响着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怎样看待经典文学,何以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呢?
 

  12月26日晚7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程光炜教授做客第174期“孔目湖讲坛”,给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文学经典与当代社会”的讲座,为我们诠释了文学经典的概念和内涵,并就文学经典与当代社会的联系进行了具体阐述。

  文学经典的概念

  在以消费为主导的当代社会中,“经典”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众化并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它所包含的文化价值。

  布罗姆认为经典的原意是教学机构所遴选的必修书目,佛克马则认为经典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式。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历史意识的每一次变化总是携带着新的问题,而经典文学则提供了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方式。

  文学经典总是或多或少的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愿望相联系,是文学作品中高度经典化的部分。程教授认为经典文学的筛选要经过两道程序,首先是批评家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然后是文学史课堂对文学作品的评价。经过后一道程序筛选的作品则是经过沉淀的作品,是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文学经典与当代社会

  文学经典有两层含义,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经典。文学经典是从审美的角度理解文学;而文学史经典则侧重于文学作品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其历史价值超出了审美价值。程教授认为一部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其与当时社会价值认同高度一致。

  1979-1985被称为“伤痕文学”时期,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写眼泪、写伤痕”为特色,表现出这一时期的作家对人的本质以及对社会的信心的丧失。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班主任》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并和读者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引发人们去思考,在那样一个急风骤雨的时代里,中国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得有尊严。

  在那个年代里,每一部经典的小说和电影作品都承担着改革先锋者的角色,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天云山传奇》通过揭露“反右”这一社会现象,让人们对那一段十年浩劫产生了更为本质的认识,并借以思考自身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道路。

  对爱的重新命名也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之一。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便是其中一例。作品表达了在人的一生中,爱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反应的是人应该怎样看待爱的问题。它之所以深深的打动读者,与其说是来自小说的感动,不如说是对社会现象的感动。

       

  红色经典与历史怀旧

  即将到来的2008年是新时期文学30周年,回首新时期文学走过的足迹。1979、1984、1992是其重要的转折点。思想解放运动、城市改革政策和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在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影响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近两年,红色经典被人们重新认识和肯定。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代表的一系列红色体裁电视剧成了屏幕的宠儿。程教授认为,在忙碌和紧张的工作、生活中,现代社会的人们成为了精神上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对信仰极为渴望。而革命战争时期,人们对信仰追求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他们。

  应当看到,九十年代以后,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经典已经慢慢的从中心走向了边缘。这是我们的社会为市场经济所付出的代价,是必然趋势。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多多吸取文学经典的精华,填补信仰空白,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和人文素养。
 



(摄影/詹前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