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理性与抽象,而艺术则与之相对应,艺术侧重于它的感性与形象。科学与艺术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虽然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不同,但都源于人类生活的崇高地方,蕴涵着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精妙。科学与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到底在哪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又是什么?为何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执着追求科学和艺术?

6月5日19:30,教育部艺术部教育委员会委员沈致隆教授做客第188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科学与艺术》的精彩讲座。沈教授款款而谈,旁征博引,图文声像并茂地诠释了科学和艺术的深层关联。
品味科学与艺术 了解两者的差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么偏爱于科学,要么迷恋于艺术,要么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究其缘由,在于科学与艺术的魅力和价值。要品味科学与艺术,首先就得了解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科学追求理性与抽象,而艺术更多的是青睐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往往通过形象表达某些内容和流露出某种感情或者思想。然而科学与艺术又是如此的奇妙和惊奇,科学家们用从未有人用过的方法,表达人人都会用的技术;艺术家们则用从没有人用过的语言,表达人人都会有的感情。
科学艺术皆需献身和创新
无论是教人理性的科学还是让人感性的艺术都需要献身和创新追求精神。沈致隆说,科学与艺术的真正完美结合,才使得科学与艺术能够在人类的发展中永久闪烁光芒。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对于科学与艺术本身,更值得去分享的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追求科学与艺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力和执著追求精神。
沈致隆着重通过列举四位科学家、三位画家、三位音乐家来证实科学与艺术都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献身与创新追求。比如被誉为欧洲“最富有流浪汉”的诺贝尔,为了追求科学事业,他一生到处借钱和流浪,无妻子儿女,并且将自己的父亲、弟弟以及全部的积蓄都贡献于伟大的科学事业。又如被人遗忘的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科学烈士,他是中国力学科学创始人,遇难时用自己的身体将试验成功的数据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都为人类做出同样杰出的贡献。比如中国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出身贫寒,但是他坚持与命运抗争,创造的《义勇军进行曲》三个月就传遍全世界,歌曲中的每个音符仿佛都蕴藏着雷霆万钧之力,表现出中华民族是巍然屹立不可战胜的。而且在二战期间还被多国电台反复播放,并被选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
科学与艺术之所以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在于人类的不懈追求创新,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而又艰辛的。比如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葛丽泰·嘉宝,通过饰演《瑞典女王》创造出“无表演的表演”的表演风格,虽然多年退出荧屏,但是她仍然长久地映在观众的头脑里。这种创新与“模仿秀”等电视节目、哈日、哈韩明星大相径庭,因为她的创新给艺术注入了永葆的生命力。
聆听经典音乐曲目 感受科学与艺术的魅力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科学发现促进艺术的创新。沈致隆指出,比如美国好莱坞影片《侏罗纪公园》,里面很多吸引人的精彩镜头源于美国导演的超前思维。又如被誉为卫星通讯之父的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他在其著作《2001年卫星探险》中,大胆预测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一个卫星通讯高度发达的社会,结果被证实。沈致隆强调,国家的科技水平不能仅仅依靠几位科学家,需要全民共同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沈致隆说,艺术手段则反过来辅助治疗心理健康疾病。古今中外很少有艺术家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即使是命运悲惨、生活穷困潦倒的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虽历经苦难,但意志十分坚强,音乐的魅力和音乐家的使命感,使他们能够渗透到音乐的意义当中去,使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艺术家们的精神食粮。
讲座最后,沈教授希望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艺术,不断培养科学精神,提升艺术修养,以先进的文化、踏实的学风、科学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健康的身心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科学与艺术这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完善自我,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