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位青年学者参会开展学术交流,75%具有海外(境外)学术背景,吸引他们的既有高校优厚的人才政策、宽广的发展平台,还有国家级新区的独特优势,以及校区合作催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9月21日至22日,我校与赣江新区联合举办2019(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集中宣传江西省、赣江新区和学校人才政策,筑巢引凤、聚才引智,为我校发展进位赶超及江西社会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人大选任联工委主任徐忠,我校党委书记万明、赣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超等出席论坛开幕式。我校副校长徐长节主持。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人大选任联工委主任徐忠致辞。
徐忠在致辞中重点介绍了江西省围绕出台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工程、打造人才平台、优化人才服务等方面推出的一系列有力举措,并充分肯定我校人才工作的做法与成效。希望我校和赣江新区以举办此次青年学者论坛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强联手,努力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上,为全省探索新模式、总结新经验、实现新突破。

我校党委书记万明致辞。
万明以“相见恨晚”“相见以诚”“相得益彰”3个关键词,阐述了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表达了汇聚天下英才、共襄交大发展的热切期盼,希望能将此次论坛的共识,变成思想的共振、行动的携手共进,实现人才与学校共奋进、同发展。
李超、徐长节分别就赣江新区和学校的人才政策进行现场宣讲。

开幕式现场。
近年来,我校惜才重才、爱才用才,不仅从行动上爱护,更从政策上保障。实行“年薪制”,在注重引育平衡的同时,保障人才薪酬与聘期同步;实施“塔青人才计划”,打造“人才蓄水池”,聘期内不设定课题、文章、项目等具体考核要求,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大幅度提高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国家科技奖一、二等奖分别奖励200万元、120万元,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正刊发表学术论文奖励40万元;在保持总体待遇全省高校领先的基础上,再次提高标准:对优秀博士,提供60—80万元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引进3年内,直接享受副教授绩效工资待遇等;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提供不低于160万元的年薪;对顶尖人才,设立了“人才特区”,一人一策。同时学校在平台、团队、家属、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求贤若渴”的引才理念。最吸引人的,还是学校“二次创业”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良好氛围。

6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引才有氛围、有待遇,育才留才有发展、有保障。学校职称实施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分类评聘,并打通了破格晋升的“绿色通道”。“在交大工作,很舒心!”我校首位“90后”教授胡剑博士,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研业绩突出,2017年7月来校后直接享受教授的绩效工资待遇,2018年又顺利成为省聘教授。“学校富有吸引力的‘年薪制’待遇,鼓励冒尖的改革创新激励机制,让我能心安于此,潜心科研。”
据悉,本次论坛前期接洽、联系、报名500余人,经层层审核、沟通对接,最终选定到场参会的60余位青年学者。既有国内清华、浙大等名校的青年才俊,也有来自美国哈佛、西北大学、英国剑桥、伦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的业界精英。研究领域集中于我校重点建设的“塔尖学科”,包括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经济管理等。

合影。
来自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的青年博士张驰知,此前一直都在关注国内高校的引才计划。他说,“华东交大的人才引进政策有很强的竞争力,本着了解学校、相互交流的态度,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和学校及学院建立起联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参观校史馆。

开展学术交流。

现场签意向协议。
论坛期间,60余位青年学者将参观校史馆、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北区图书馆、赣江新区及相关企业,近距离感受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氛围,并进行学术交流、政策咨询等。
截至22日下午,本次论坛人才意向签约40人,占比65.5%。签约学者来自15个国家或地区,海外(境外)高校背景29人,占比72.5%。(摄影/黄晓鹤、曾欢、何政鑫、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