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局

本站首页 > 开新局 > 正文

【媒体聚焦】华东交通大学:扎根红土地 弦歌半世纪

发布时间:2021-09-17

编者按:

5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50载春华秋实,笃勤弥新。华东交通大学跨越半个世纪,作为国铁集团、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红土地见证了它的扎根生长和勃发繁茂。江西日报、江西新闻、新浪网等媒体纷纷聚焦报道。现将原文内容转载如下:

原文如下:

5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50载春华秋实,笃勤弥新。华东交通大学跨越半个世纪,作为国铁集团、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红土地见证了它的扎根生长和勃发繁茂。

从无到有,实现跨越。从荒郊林场、白手起家,65名拓荒人星火寻梦,到现代学园、山水如画,2000余名教职工同心圆梦;从四系一部,立根固本,到15个教学学院、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枝繁叶茂;从学位授予权十年一跨越,到人才培养体系本硕博贯通,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巍巍学府三千亩,廿万英才遍九州。

由小而大,奋进超越。如今,3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18个专业入选省一流专业,9个专业通过认证(评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长期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培养了全省首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一大批全国先进典型;与全球50余所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以特向强,追求卓越。始终服务轨道交通国家大行业和江西大产业,不断取得国家级人才、平台、项目、奖项等一系列新突破。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长江等高层次人才,和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规格平台,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高水平奖励。

教育教学本固枝荣

历经50年的迅速发展,学校形成了本硕博贯通、交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专业建设质量齐升。本科专业数量从1979年的1个发展到65个,其中80%以上的专业服务交通领域。48个招生专业中,1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参加全省高校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的44个非新办专业中,16个获评第一、13个第二、6个第三。

课程建设成果丰硕。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省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3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课程入选省级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2门课程获评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物流管理专业入选全国首批49个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点。12个教学团队通过江西省首批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立项。5名教师入选江西省首届金牌教师。

创新创业深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典型经验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成为全省和全国交通类院校最早囊括“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项殊荣的高校。近年来,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1000余项,涌现出“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创业英雄百强”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

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大力推行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设“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师班”“中铁国际班”等特色班级,实施“天佑学子培育计划”,成立天佑学院,发挥本科教育改革特区和试验基地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具有领军潜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学科建设龙头昂起

学位点从无到有,布局从点到面。199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科建设从弱到强,水平从低到高。拥有3个“十三五”江西省“一流学科”,8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含高水平学科、示范性硕士点)。6个“十二五”省级高水平学科和重点学科全部通过验收,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获评“优秀”;3个“十三五”省级一流学科全部通过验收,土木工程学科验收等级为第一层次“优秀”。4个学科入选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科团队从散到聚,成果从有到优。以学科科研方向为纽带,组建高水平学科团队,先后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1个;以团队建设带动成果积累,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9项;以项目申报带动学科建设,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

师资队伍量质齐升

建校50年来,学校师资队伍规模质量逐年提升,有力支撑学校专业、学科和科研平台等建设。

人员结构持续优化。教职工由1978年的65人发展到现在的20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从23人增至1208人;正副教授由1990年67人增至633人;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任教师占比66.62%;具有“三类经历”(境外访学、国内访学、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教师占比30.04%。

引才方式不断丰富。自2014年试行“年薪引进学院院长”以来,学校通过出台《年薪制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及聘期考核标准》《“塔尖学科青年人才储备计划”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年薪引才体制机制,扩大“年薪制”覆盖范围,构建起以“年薪制”人员为引领的高水平团队。年薪人员从2014年的1人增至82人。

人才层次逐步攀升。截至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人选7人,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103人。“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

科学研究捷报频传

高规格科研平台。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高层次科研团队。拥有高层次科研团队36个,其中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1个,校级科研团队24个。

高水平科研成果。2001年,学校参与研制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十二五”以来,先后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西省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奖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3项。截至2020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0余项,并实现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高铁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系列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重大突破。

1980年,以学校署名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在《机车柴油机论文集》发表。据SCI、EI、ISTP、CNKI等检索库统计,建校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万余篇,其中5篇入选“ESI热点”论文。

高质量学术交流。多次主承办系列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连续举办六届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论坛,打造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赣江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土木工程赣江论坛”及首届“机械工程赣江论坛”,学校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

党建思政培根铸魂

50年来,学校党建思政工作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形成特色。近年来,大力推进党建“三化”建设,建立了以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示范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工作品牌,持续打造了“三基三十三百”创建工程、“交通强国、复兴先锋”党建工程等重点项目,构建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位一体的党建思政工作大格局。实现了第一批全省唯一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项目、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及“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项殊荣的突破;涌现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等一批先进典型。

学生工作用心用情

5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强化思想引领,优化管理服务,突出工作特色,“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日益完善,形成了“一队”(国旗护卫队)“两季”(开学季、毕业季)“三礼”(升旗礼、上课礼、家书礼)“四耀”(星耀花椒、闪耀花椒、荣耀花椒、光耀花椒)“五微”(微党课、微心声、微生活、微故事、微评论)特色工作体系,相关做法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8年度研究文库和2020年度精品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骨干培养等工作在全国形成影响。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全省首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团员)等一大批先进师生典型,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总支、团支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连续20余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招生就业进出两旺

生源质量不断攀升。学校在所有招生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实现一本批次招生。省内一本批次录取分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多次获评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就业工作稳居前列。学校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初次就业率长期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多次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获评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20年获评全省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和先进集体。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就业指导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全国就业创业“金课”各1门。

社会声誉闻名遐迩。学校毕业生“好就业、就业好”形成良好口碑。先后在教育部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视频调研会和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招就处党支部获评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积厚流光

50年弦歌不辍、掇菁撷华,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了铁心跟党走、铁肩担使命的精神血脉,赓续了求真务实的文化基因,打造了以“孔目湖”“天佑”等为醒目标识的一系列文化名片。

“孔目湖讲坛”连续举办18年,出版讲坛录5辑,社会影响广泛,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创新工作案例一等奖;孔目湖书院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授牌“孔子学堂”;天佑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竞技体育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舞龙舞狮队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研究基地,连续两年亮相央视春晚……积微成著,寸积铢累,学校先后获评“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文明美丽示范校园”。

国际交流开放合作

先后与全球50余所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获批两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3+1本科教育项目,累计派出近千名学生赴国(境)外参加学习、交换、实习、游学。截至2020年,累计招收外国留学生700余人次。开设4个本科专业定制班,逐步建立了培养层次涵盖语言进修生、校际交换生、本硕博等多类别的留学生综合培养体系。

近年来,学校共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外籍教师160余人次,多名外教获“庐山友谊奖”“滕王阁友谊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主办了“现代铁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多场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学生曾获世锦赛冠军、亚运会冠军、奥运会第四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韩国记忆公开赛冠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扎根红土地两轮驱动显担当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华东交大始终坚持扎根红土地、服务红土地。该校充分发挥学科与资源优势,认真落实“省部共建”协议,主动对接轨道交通大行业、江西地方大产业,加强校友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政校企合作,积极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6月,华东交大与江西交投集团、江西基业良工桩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出国内首台不中断交通的隧道维养台车,并首次在我省武吉高速九岭山隧道养护作业中落地应用,仅用时22天就完成该段隧道的一体维护保养。

近年来,学校与省交通运输厅、赣州市、吉安市等政府单位陆续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开展高层次、宽领域、多角度的科技项目、人才培养、干部培训、职业教育等合作;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中国通号、SGS通标集团公司、江西建工集团、南昌轨道交通集团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新余学院、南昌交通学院及多所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多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全力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80余项、省级项目73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总计6.51亿元,并呈逐年增长趋势,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为“铁”而生,因“铁”而盛,凭“铁”而胜。五十年流金岁月,华东交大用半世纪的扎根奋斗,书写了一所交通类大学在红土地上的新辉煌。奋进新征程、彰显新担当,华东交大人将持续秉承“日新其德、止于至善”的校训,践行“团结、求实、创新、奋进”的校风,韬略百年,追求卓越,为建设行业领先、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交大梦”继续扬帆起航。

附相关链接:

【江西日报】扎根红土地弦歌半世纪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1-09/17/content_5406_5043320.htm

【江西新闻】华东交通大学:扎根红土地弦歌半世纪

http://www.jxxw.com.cn/index.php/welcome/show_news?id=124301579&type=1

【新浪网】华东交通大学:扎根红土地弦歌半世纪

https://k.sina.cn/article_1991123083_76ae208b020016hky.html?from=edu